后来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,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。
梁思达(1912-2001):梁启超四儿子,著名经济学家,参与过编纂《近代经济史》,属于第一批研究经济这门现代学科的经济学者。梁思懿(1914-1988):梁启超三女儿,1933年,梁思懿考进燕京大学(现在的北京大学)医学预备班,准备以后进入协和医学院学医救人。后来,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,觉得学医拯救不了国人,救身先救心,国人的思想才是最先要被拯救的。
于是准备参加革命,为了更好的参加革命,她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,学习仁人志士的思想与经历,1935年开始组织。
她后来担任“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”的大队长,是“一二·九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人员,也是燕京大学一位杰出的学生积极分子。
最后变成一位为国家积极奔走的社会活动家。
梁思宁(1916-2006):梁启超四女儿,在南开大学读书,后因学校军炸毁而辍学,对日本的厌恶加上受到姐姐梁思懿的影响,最终参加了新四军,在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,成为一位光荣的战士。梁思礼(1924-2016):梁启超五儿子,院士,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、也是导弹系统的奠基人之一。在新,他是“导弹之父”钱学森的得力助手,是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,为科技事业作出巨大贡献。
这足以看出梁启超对其子女教育的成功。
梁启超这位“金牌家庭教师”,是进行怎样的家庭教育,才能培养出全家都是英才的呢?一、强烈而有个性的父爱之情。对爱的表达一直都是很含蓄,有些人甚至羞于表达爱的情感。
就算在开放宽容的今天,很多父亲都很难直接的对自己孩子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。
但是梁启超与众不同,他一直都在用自己的独特语言和行动证明自己有多爱自己的孩子。
梁启超家书可以说是历史上最“肉麻”,最让人掉鸡皮疙瘩的家书,比如梁启超对自己几位孩子的书信中这样写:“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,对于你们的爱情,十二分热烈……九个儿女,各个性格不同,梁启超要确保他们都能感受到父爱,而且都觉得自己是父亲心殊的一个。”
他给自己的三位女儿都取了一个昵称,大女儿梁思顺叫“大宝贝”,有时候也称呼为“我最爱的孩子”;二女儿梁思庄叫“庄庄”或“小宝贝庄庄”;三女儿梁思懿因为小时候最为聪慧机敏,于是被梁启超叫她“司马懿懿”,后来全家人都叫顺路了,都不叫梁思懿的真名,直接叫她为司马懿。
儿子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,梁启超对他们的态度是严厉严谨且严格,可能是因为随着年纪越来越大,父爱越来越慈蔼的缘故,他的教育对大儿子是抓得最严的,对小儿子抓的最松的(相比于别人,依旧是非常严厉的)。
女儿是小棉袄,那儿子就是皮大衣,比较抗揍。
五个儿子中最小的儿子梁思礼有个奇奇怪怪的称号“老北鼻”(老baby),这代号取的真不走心,只能说,肯定是亲生的。
至于自己的大儿子梁思成,梁启超一向很是正经,导致梁思成做事也是一板一眼,当然也有逗梁思成的时候,比如他在信中这样写到:“在西洋礼堂里行礼,你的名字应该入乡随俗,按照西洋习俗,需要加上我的全名,就叫作“思成·梁启超”(从没有看过这样的习俗,梁启超就是在逗自己大儿子玩),这样就表示你以长子身份继承了你老爸的所有的名誉。”
二、对儿女教育的目的一直都很明确,就是不管儿女学习成绩如何,都要在社会上尽力做事,多实践。梁启超经常告诫儿女们,一定不要骄傲自满,但也不可自懦弱,做人要心怀梦想,做事要脚踏实地,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,都要尽自己全力去做,能做多好就做多好,只有如此才能有所成长,有所学习,也能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才能。
而这才是对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表现。
梁启超儿女大多数都去国外留过学,在这儿女先先后后去国外留学学习行的时间内,梁启超与儿女家书来往更多了。
在梁启超的那些家书中,梁启超对儿女们学习、专业、职业、兴趣爱好、习惯、学校、未来发展等等方方面面都给予细心的指导。
他与孩子们之间除了是父子之外,还是一位知心的老朋友,一位严厉且关心的人生导师。
三、梁启超的教育结合传统与西方开放,既自由又严格。梁启超认为:如果成为一个人,智识肯定是越多越好;如果做不成一个人,智识却是越多越坏。
梁启超对自己儿女的教育原则是不干涉兴趣爱好,也不要求学习成绩,只进行指导,不强制儿女的选择。
文章来源:《东北大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dbdxx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21/1411.html
上一篇:东北大学维普期刊网(东北大学学报)
下一篇:没有了
东北大学学报投稿 | 东北大学学报编辑部| 东北大学学报版面费 | 东北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| 东北大学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东北大学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